根据2025年3月的最新动态,我国针对106短信治理推出了以下新规及举措,主要集中在规范短信标注、强化运营商责任和完善消费者保护机制等方面:
一、强制标注规范企业名称
实名标注要求
三大运营商(中国移动、中国联通、中国电信)与上海市消保委达成共识,承诺对有歧义或无法清晰标识发送方的106短信,强制标注内容提供者的规范企业名称及实名信息(如企业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后四位),确保消费者能直接辨别短信来源。
实施时间:2025年6月底前完成所有不规范签名的整改。
签名备案与审核
企业需提前15个工作日提交短信签名备案,且签名需包含明确的企业标识(如“【XX银行·信用卡中心】”),禁止使用模糊称谓(如“客服”“官方”)。
二、运营商治理措施升级
资质审核与责任追溯
中国移动:建立企业签名合规数据库,提供精准“短信免打扰”服务,严格审核企业资质(备案证明、责任人信息)。
中国联通:引入AI技术校验签名一致性,实行“先登记,后发送”的系统级管控28。
中国电信:强制企业实名登记,动态巡查短信内容,对不含退订方式的短信采取关停等处置。
技术拦截与夜间熔断
启用AI技术拦截高风险短信,每日23:00-6:00暂停发送非紧急类通知短信(如营销信息),减少骚扰。
三、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
公益诉讼推进
上海市消保委自2023年起推动公益诉讼,2024年底完成证据收集和法律论证,法院提前介入支持,最终促成运营商承诺整改。
举报与防护工具
消费者可通过短信举报(发送“CX+可疑内容”至12110)或“国家反诈中心”APP一键举报。
运营商提供“短信免打扰”服务,用户可自主屏蔽非必要商业短信6。
四、政策成效与数据
消费者反馈:76%的消费者曾频繁收到106垃圾短信,48%建议强制标注发送方实名。
治理目标:2025年上半年将涉诈短信举报量降低62%,资金损失减少39%。
五、专家建议与未来方向
提高违法成本:建议对单条垃圾短信设立最低500元索赔标准,降低维权门槛。
技术补充:结合域名白名单(仅允许.cn/.com.cn后缀)和SSL证书核验,进一步阻断钓鱼链接。
如需了解具体政策文本或实施细节,可参考上海市消保委公告或运营商官方说明。
本文来自投稿,不代表号卡百科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jdcxx.cn/2025/03/11009/